健康指导
【营养与食品】远离蘑菇中毒,揭秘北京地区常见毒蘑菇——急性肝损害篇
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
近期,北京地区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各种各样的野生菌进入了生长旺盛期,同时这也是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高发期。在此提醒大家: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菌,远离毒蘑菇保健康!
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菌等,是指人或动物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甚至导致死亡的大型真菌的子实体。根据食用后引起的临床症状不同,毒蘑菇分为7种中毒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神经精神型、胃肠炎型、溶血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很多毒蘑菇因与可食用菌外观特征相似,容易被误采误食而导致中毒事件频发。
研究表明,北京地区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为大型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截至2023年,北京地区共发现毒蘑菇130种,分属于5种中毒类型,即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及其他一些有毒类型难以确定。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将逐一为大家揭秘北京地区常见的五种类型蘑界杀手的档案,带大家认识这些蘑界杀手的外观特征和中毒危害。
本期先为大家揭秘北京地区最为常见、造成恶性中毒事件最多、危险等级最高的两位蘑界杀手——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的黄盖鹅膏和肉褐鳞环柄菇。
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是我国蘑菇中毒导致死亡的最主要类型,也是北京地区最为常见的剧毒蘑菇,该类型蘑菇中毒的特征是:患者在早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在胃肠道症状好转后会出现1-2天的“假愈期”,随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明显的肝功能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蘑界杀手
No.1黄盖鹅膏档案
别名:黄罗伞
危险等级☣️:Ⅰ级(高度危险) 北京地区最危险的毒蘑菇!
中毒高发期:北京发生于7-9月份。
杀手锏:鹅膏肽类毒素。
识别要点:黄盖鹅膏菌盖表面黄褐色、污橙黄色至芥黄色,菌柄上位具有膜状菌环,基部具有球状菌托。可总结为“头戴金盔,身披金甲,腰系白裙,足蹬战靴”。
生长环境:常生于以壳斗科等阔叶树为主的林地上。
中毒危害:中毒后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大于6小时)、胃肠炎期、假愈期和脏器损害期。中毒严重者可以引起急性肝损害、多器官衰竭和死亡!
警 示:
作为我国剧毒鹅膏中唯一一个黄色的物种,黄盖鹅膏显得“金光闪闪”,但是光鲜的背后却暗藏杀机!
建议珍爱生命,远离黄盖鹅膏!
蘑界杀手
No.2肉褐鳞环柄菇档案
别名:肉褐鳞小伞
危险等级☣️:Ⅰ级(高度危险) 北京地区中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剧毒蘑菇!
中毒高发期:北京地区常出现在7-9月份。
杀手锏:鹅膏毒素。
识别要点:肉褐鳞环柄菇菌盖上有褐色至暗褐色的鳞片呈近同心环状排列,它的形态主要有三个特点:菌柄与菌盖同色;菌柄下部有同色鳞片;菌柄中空。为了便于区分识别,我们总结为:“小个子,头长草,腿长毛”!
生长环境:常生于针叶林下,以松树、云杉、冷杉等最为常见,也可生长于杨树、枣树或其他阔叶树下。
中毒危害:中毒后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大于6小时)、胃肠炎期、假愈期和脏器损害期。中毒严重者可以引起急性肝衰竭、多脏衰甚至死亡!
警 示:
肉褐鳞环柄菇外形虽其貌不扬,实际却是一个毒“蘑”王。因其外观与松蘑、榛蘑等可食用蘑菇相似,非专业人员难以辨别,容易误采误食导致中毒。请大家切勿以身试毒,远离小个子大“蘑”王!
下期预告:
下期将为大家揭秘北京地区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两位蘑界杀手——欧氏鹅膏和假褐云斑鹅膏。
敬请期待!
参考:
1. 卯晓岚. 中国毒菌物种多样性及其毒素[J]. 菌物学报,2006,25(3):345-363.
2. 陈作红. 民间有毒蘑菇鉴别方法误区[J]. 森林与人类,2016(8):84-85.
3. 梁嘉祺,章轶哲,张宏顺,周静,司静,郎楠,钟加菊,吴安忠,李钟峰,李海蛟,孙承业,2024. 北京市毒蘑菇名录. 菌物学报,43(6): 230331.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