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医学人文|把热情奉献给每一位患者
阳光照进明亮的治疗室里,一位患者正坐在轮椅上像婴孩一样咿咿呀呀地进行着言语训练治疗。我们都称呼他为“老陈”,但其实他年纪并不大,四年前的他和我们一样,都是忙碌在临床一线的普通医务工作者。
四年前,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面前,我们都曾手足无措,很多人都感受到紧张和恐慌。老陈作为一名社区医务工作者,接到了单位紧急加班通知,在医院连续奋战了近48小时,期间同事催他去休息,但他看大家都忙碌着就继续投入工作中。正当他紧张而忙碌地工作时,忽然感觉一阵阵头晕。最初还以为是颈椎病发作,可是后来病情逐渐加重,肢体活动逐渐不灵活,说话也不利索了,甚至出现了意识障碍。
同事赶紧把他送入医院急诊科救治,最终经过化验、检查,诊断为脑干梗死。后经ICU、神经内科的救治,神志逐渐好转,但言语和肢体活动仍较差,只能坐在轮椅上,含糊地说一两个字,无法自主进食,需靠胃管注入。就这样,原本还活跃在医疗战线上的青年小伙子就只能坐在轮椅上,由他人照顾着生活了。后来,为了进一步康复治疗,老陈来到了大红鹰dhy登录界面,住进了康复医学科病房,成为康复医学科的一位患者。
周末的病房里,家属来探视患者。老陈躺在床上,床旁坐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如果不是因为疾病,他应该和我们一样奋战在工作岗位上,闲暇之余陪父母妻儿享受假期时光,但目前这些显然是一种奢望,他只能坐着或者躺着,穿衣、进食都需要别人帮助。老陈现在每天都在接受康复治疗,肢体活动比最开始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每天的变化还是很缓慢。他着急焦虑,我曾好几次看到他和家人隔着训练室的玻璃哭泣,泪水仿佛也在催促着我们尽快帮他康复。但是患者、家属还有我们都知道康复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焦躁,老陈也渐渐接受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开始认真地接受训练,他甚至为了减少体重负担以便更好的进行站立训练,自己主动节食。这一切,我们看在眼里,也从心里佩服他的毅力。
医疗工作也离不开家属的配合和支持,老陈的妻子是一位非常坚强、乐观的女性,也是个伟大的母亲。面对困境,我们从未听她抱怨过一句,反而是坚强地独自一人照顾家人和刚刚上学的孩子。有时她和我们聊到老陈的恢复情况时,也非常开朗地说:“老陈现在训练非常努力,把他放在你们这里我也很放心,现在已经比刚发病时好多了,交流不用只靠眼神了,哈哈……”看到家属这样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非常欣慰,但同时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
每次进行病例讨论,医生和治疗师团队都在探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让老陈再恢复得好一点,既是出于医疗工作本身的职责,更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知不觉中老陈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朋友,互相打气互相信任,笑声也不时的从治疗室中传了出来。
经过一系列康复训练,现在老陈可以在少量帮助下完成大多数的日常生活动作了。尽管从评估结果上可以看到老陈在逐渐进步,但这距离患者本人和家属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每当这时,我们也只能感叹医学并非万能的,正如特鲁多医师墓志铭所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完美的诠释了医生这个职业的职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所以治疗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面对患者复杂的病情,每当我们暂时无法治愈的时候,帮助和安慰就是对患者最大的支持。医学是服务人的一门学科,基本的理念便是对人的帮助,帮助人们恢复健康、保持健康。安慰更是一种医学责任,饱含了医学温度,体现了每一位医者的温情。
如今,老陈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就会回家休息一段时间,从最开始的需要两三个人照顾,到现在只需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护理照顾,他和家人对此很满意,但也不放弃继续康复治疗。也许,我们最终也无法让老陈完全恢复到病前的样子,但是我们尽己所能帮助他向健康的方向迈进。在这路程上,我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一路同行的关怀,支持温暖携手同行的人。我们也将把这种热情奉献给每一位患者……
医学人文点评
医者,救死扶伤,除人类之病痛,是我们的誓言,也是我们最终极的追求。然而,人体有多么精妙,疾病就有多么复杂。我们满怀热情,和患者、家属一起,不畏艰辛,尊重科学,乐观向上,坚信我们每一点坚持都有进步,坚信我们每一个笑容,都能融化冰雪。“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告诉我们,做我们该做的、能做的,就是最好的热情,一定会开出最缤纷的花朵!
点评人:孔明
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四科副主任医师
作者简介:
康复医学科 邢方印
邢方印,大红鹰dhy登录界面康复医学科医生,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理事,世界中联外治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基层健康教育与科普分会委员,发表核心论文多篇,从事中医、康复医学临床工作10余年,根据患者的病症、舌苔、脉象等表现,采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与经络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针灸、中药相结合的特色方案,获得患者及家属好评。多次获得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