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医学人文 | “妈妈,我去哪里帮您找外婆”

发布时间:2023-08-16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2.jpg

本篇作者

3.jpg

老年示范病房  沙贵明

  沙贵明,大红鹰dhy登录界面老年示范病房主治医师。老年医学硕士。2015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攻读老年医学硕士学位,在硕士规培期间及工作期间发表数篇核心期刊。

  “垂暮之年的母亲,早已看尽繁华,现在最想念的唯有她的父母家人,妈妈呀,我去哪里帮您找外婆。”

  这是我一位患者的女儿告诉我的一句话,非常触动我。说这句话的人已经70岁了,她的母亲91岁,此前因为痴呆、营养不良在我院老年示范病房治疗。

  患者住院前曾在养老院居住,她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长期定居在国外。国内的女儿每天吃完早饭就去养老院照顾妈妈,在入院1周前妈妈跌倒导致胸骨骨折,医生胸带固定嘱托卧床休息。没有了活动量,本来食欲就不好的母亲,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女儿每天到了第一件事就是哄着妈妈吃几口饭,然后测血压、翻身,再哄着把药吃了,一忙活就是一整天,每天都是晚上7点才能回到自己的小家。尽管这么尽心照护,患者还是不出意外得因为疼痛、食欲下降导致了痴呆进一步发展、营养不良。

  住院期间,我们发现老人每天自言自语,合并谵妄,呈兴奋状态,话语中字眼最多的就是妈妈,“妈妈拿钱给我买糖,妈妈接我回家,妈妈我疼……”

  老人的两个女儿,每天轮流给她打电话,尽管每次在电话里都是各说各的,但每次都有半小时以上的通话。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老人病情好转,被长期定居国外的女儿接出院,据了解,这位在国外定居的女儿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生活,回国专职照顾妈妈。

  在治疗方式上,因为老人每天几乎不进食,长期肠外营养会削弱胃肠道功能,且痴呆这种疾病进展到最后就是会忘记吃饭,我们从医学角度上建议患者留置胃管,但两个女儿经过商议,考虑到老人超高龄,不想增加她的痛苦,出于人文的角度拒绝。于是我们同精神卫生科协商后,尊重家属意见,除了规范患者治疗外,同时告知家属多陪伴,随着患者骨折好转、疼痛减轻,认知功能恢复一些后,于是就让患者出院了。

2.jpg

  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之前我不理解为什么人老了之后常被称作“老小孩”,有了孩子之后,我才深刻体会到这个称呼后面的辛苦。孩子吃喝拉撒是大事,我们都是给孩子用柔软透气的纸尿裤,唯恐孩子红屁屁;宝宝没有牙,各种牌子的果泥、肉泥,都是没有添加剂成分的健康食品,生怕营养跟不上,影响发育;宝宝不睡觉,我们大人轮流抱着、哄着,生怕孩子没有安全感。其实老人,尤其是失智老人也是一样,他们的智力有的是几岁小孩,有的甚至还不如婴幼儿。科里不少大小便失禁、红屁屁的老年患者,我们都会告知家属购买婴儿纸尿裤;对于进食呛咳伴有营养不良的老人,也会让家属购买各种肉泥、果泥补充营养。他们夜里不睡觉、来回踱步,家属需要时刻陪伴,防止他们跌倒,有时他们耍性子不吃饭,也需要家属连哄带骗的喂饭。

  作为老年患者的家属,大家都需要换位思考,小时候爸妈怎么把我们抱大,现在我们也应该同样抱抱他们。换一种角度来看,老人其实就是大体积的孩子,在不需要医疗介入的阶段,家属所做的其实就跟带孩子一样,是陪着老人慢慢老去的过程。

  养老社区内,会有一些介绍老年痴呆的科普节目。老年痴呆的过程其实是悄悄发生的。患者刚开始可能是性格改变,本来挺体贴的老人,突然频繁吵架,脾气变得执拗,慢慢的忘记新近发生的事情,发展到最后不认识身边人,最后甚至忘记吃喝,忘记大小便。虽然现在有大量的科研人员在研究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和致病原因,但仍然是个进展中的课题,目前也尚无有效地治疗手段。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前了解对这个病的认知,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低提前预防。

  病房里有许多冷暖故事,我也随着见证了无数人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我想科技的发展、医疗的进步,一定会让更多“老小孩”有尊严地活着。

医学人文点评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人生轨迹。每个人都会老,我们都希望在自己年迈时可以得到周围人与社会的善待。本文的作者是一名老年科医生,文章讲述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故事中的老人是不幸的,由于疾病原因,几乎已经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然而她更是幸运的,因为她悉心培养出的子女义无反顾的选择在她最无助的阶段陪伴在她身边。而故事的作者也通过捕捉到了这个母女生命里程互换的细节,而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点评人:郑秋实

北京肿瘤医院医务处医患协调办公室

助理研究员、公职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