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资讯 >>中医养生

健康资讯

中医养生

脏腑养生丨长夏养生 重在养脾:清利湿热,健运脾胃

发布时间:2023-07-07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我们知道,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传统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有五脏,自然界有五季,以对应五脏,四季之外尚有长夏。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19.jpg

  脾主运化,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调节水液代谢;脾主升清,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脾主升举内脏,脾气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脾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故四季脏腑养生,长夏养生,重在养脾。养生要点:清利湿热,健运脾胃。

  长夏之季,天气炎热,雨水较多,湿热蕴蒸,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合乎人体脾主运化之功。长夏之湿虽主生化,但炎夏湿与热兼,湿热交相为病,湿之太过,反困其脾,使脾运不展,脾弱者易为湿伤,诸多湿病由此而起;湿热交结不解,多见身热不扬、肢体困重、脘闷不舒、纳呆泄泻等症状。

  首要防湿邪。多雨天气,应避免与潮湿之气接触,保持身体干爽,避免坐潮湿之地,以防湿气侵袭。次要防暑热。晴热天气,避免阳光直射,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以防中暑;兼顾防着凉。炎炎夏季,为避暑热,大家喜欢躲在有空调的室内,吹冷风,喝冷饮,吃冷食。从炎热的室外进入凉爽的室内,大汗淋漓,冷风一吹,反而容易感受寒湿之邪,出现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肠胃型感冒表现。此时需“藿香正气”,以散风寒,祛湿滞,理气和中(脾胃)。

  长夏脾脏养生,应因时制宜,除湿而热自退,“湿去热孤”,临床上常以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鸡内金、山楂等以化湿健脾。

20.jpg

  另外应饮食有节,细嚼慢咽。饮食规律,不可过饥过饱,不可偏嗜五味。顾护阳气,忌食生冷寒凉食物。适量食用甘、苦味食物以健脾燥湿,少食酸味食物,以防克脾伤胃。平时还可以吃利脾胃、助消化的食药,如焦三仙、山药等。脾胃虚弱时,可常用益气健脾燥湿之品,如薏米、莲子、芡实、冬瓜、茯苓、陈皮等。

  思虑伤脾,要保持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不可思虑过度。

21.jpg

  另外,运动适量出汗,有利于祛湿,运动时间可选择早上5~6时或下午5~6时。

22.jpg

  长夏时节正是“三伏”期间。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段。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特色中医药疗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

  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病夏治三伏贴”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贴敷,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如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寒哮)、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体虚易感冒者等。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虚寒性的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引起的胃胀胃痛、胃肠功能紊乱及各种慢性腹泻等。

·长夏养脾小妙招·

  1.呼吸吐纳法

  六字诀呼吸吐纳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该法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23.jpg

  “呼”字法有助于脾脏养生。

  练习方法: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颈正直,含胸收腹,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腹式呼吸,鼻吸口呼,呼吸调顺后,两手从小腹前提起,手心朝上,至脐部并口吐“呼”字音。目视前下方,左手外旋上托至头顶,同时右手内旋下按至小腹前。呼气完,吸气时,左臂内旋变为掌心向里,从面前下落,同时右臂回旋掌心向里上穿,两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手内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于体侧,练习5-10分钟后,静养3分钟,调息。

  注意事项:练习呼字功时,应轻缓无声,忌大力呼吸,一般在饭前或饭后1小时练习。

  该法可调理脾胃,对于脾胃不和、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有一定效果。

  2.八段锦-调理脾胃需单举

24.jpg

  功效:强健脾胃,尤宜于饮食不规律,思虑伤脾者练习。

  方法: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开,仰头看右指尖片刻。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反复多遍,3-5分钟为宜。

  3.艾灸足三里

  足三里为全身保健第一要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药王”孙思邈曾特意传下养生秘诀—“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意思就是,想要身体安康,就要经常艾灸足三里,并灸出水泡。现在我们一般温和灸,不必发泡。

  凡是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脾虚湿重,运化失职,胃肠失调,以及上中下焦部位出现的胃肠疾患,无论虚实寒热,均可艾灸足三里。一般以艾条温和灸两侧足三里穴,10-15分钟为宜。

  “三伏”天艾灸足三里,也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方法。

  4.代茶饮

25.jpg

  【茯苓陈皮玫瑰花茶】

  茯苓、陈皮、玫瑰花适量煎水,代茶饮用。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玫瑰花理气解郁、活血止痛,尤宜于湿气较重,脾胃虚弱,脾虚湿困、情绪抑郁者。

  5.食疗药膳

26.jpg

  【茯苓山药粥】

  茯苓、山药、大米等食材洗净炖粥。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脾虚湿盛者,可常饮此粥健脾和胃燥湿,为健脾祛湿之佳品。

  【排骨四神粥】

  茯苓、山药、莲子、炒薏米等量适量煮粥;猪排骨冷水下锅,葱、姜片、料酒,大火焯水后小火慢炖半小时。二者合炖熟烂为度,加入适量食盐、味精调味可成。

  此粥健脾和胃祛湿,为脾胃虚弱湿重者调补脾胃之佳品。

  作者介绍:李金辉

 27.jpg

  李金辉,副主任医师,大红鹰dhy登录界面 中医科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主修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专于辨证,古为今用,以中驭西,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病等心脑血管病以及肝胆脾胃病等中老年病症。

  出诊地点:

  门诊部二层  中医科门诊

  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专家门诊)

  周四全天(普通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