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笃行不怠 奋楫争先 首都卫健系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健康支撑

来源:健康北京 发布时间:2022-06-29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过往5年,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始终坚守着这一基本准则,聚焦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主动服务首都发展大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健康支撑。

  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达到36.4%,居全国之首,主要健康指标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其中,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2017年的81.15岁增长到2021年的82.47岁,户籍居民婴儿死亡率由2.29‰下降到1.44‰,户籍居民孕产妇死亡率由8.17/10万下降至2.22/10万。

  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中医馆和中医师。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从2017年7月的10769家增至2022年5月的11972家,增长11.2%;编制床位数从12.8万张增至14.1万张,增长10.4%;卫生人员由34.6万人增加到39.0万人,增长12.6%;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4.87人增加到5.64人,增长15.8%;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由5.67人增加到6.47人,增长14.1%。

  首都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全市建立9个国家医学中心、2个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3个国家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落户北京,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到260个,居全国之首。建成互联网医院40家,150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建立了以40家市级质控中心为核心的市、区、医疗机构三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根据《柳叶刀》杂志发布的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评价,北京市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入全球前10%。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5年来,首都卫生健康系统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2019年以“三医”协调联动、政策系统集成、属地全面参与为核心,先后实施了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医用耗材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调整规范7000余项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和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调整完善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政策。通过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逐步显现,2021年基层诊疗比重达到49%,医疗机构彻底告别了以药耗补偿运行成本的历史,逐步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质量效率型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方向要求和加强公益性的阶段目标。

  2021年,东城、西城、平谷、怀柔4个区开始开展健康联合体试点建设,探索贯通医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康北京建设的有效路径,努力为居民提供系统连续的全链条健康服务,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21年以来,4家医院试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聚焦市民看病就医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北京市累计实施100余条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措施,患者就医体验不断改善。市卫生健康系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40项重点民生项目、101项实事项目,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和实名制就诊,三级医院分时段预约挂号全部精确到30分钟以内,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立老年无健康码就诊通道,市属医院均支持社保卡、京医通卡脱卡就医,100%的三级医院开展互联网+智能导医,109家三级医院重点科室候诊区域应用电子叫号,65家医院开设夜间门诊,胸痛中心入院救治时间由89分钟降至71分钟,卒中中心入院救治时间由53分钟降至40分钟,134家医院试点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开展药品需求登记服务。“京医老专家智力支持京郊生态涵养区”项目开展试点,市属医院等退休老专家,以出诊带教、传帮带等形式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服务水平。

  北京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开展中医传承工作,建立了以20名国医大师、199名首都国医名师、100名首都名中医、115名中青年名中医为核心的国家、市、区、医院四级师承制度,建设国家、市、区级传承工作室795个,居全国前列。实施中医治未病、中医健康乡村(社区)、中医健康养老、名中医身边“四大工程”,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累计服务近千万人次;形成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防治康复中医药方案,6种抗疫中药成功取得治疗新冠病毒肺炎备案批准。

  疫情防控不辱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都卫生健康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常态化防控探索、全链条精准防控、全方位综合防控四个阶段不断完善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北京市妥善应对京外输入、境外输入及本地局部聚集性疫情,综合运用生物和大数据技术,迅速查明新冠病毒传播链条,及时高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危重患者救治专家组,坚持中西医结合,“一患一策”全力做好患者救治。完善高风险地区来京就诊患者和入境人员闭环管理,持续加强预检分诊和院感防控。制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设置标准,全面做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医疗防疫人员配备和服务保障。加强对医疗机构、小诊所、小药店、核酸检测机构、集中隔离观察点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专项执法检查。分类细化医疗服务保障机制,充分保障封控、管控区域和居家、集中隔离人员就医需要。建立核酸检测、疫苗接种、流调溯源、医疗物资管理、密接人员闭环管理、医疗机构流调服务信息系统,加强疫情防控信息化支撑。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制定修订162个疫情防控指引,助力社会面防控。稳妥有序组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截至6月26日,全市累计接种2338.00万人。

  北京市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全面建立,首都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基层公共卫生“网底”进一步夯实,明确了街道(乡镇)公共卫生工作职责,更新充实了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开展“一村一室(站)”建设,实现全市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快速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快速监测联防联控平台建成投用,多点触发传染病预警能力持续加强,各区均组建一支集流调、溯源、核酸检测为一体的应急队伍,市区均组建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并开展演练,全市核酸检测机构增至318家,核酸检测能力达每日342.6万管,负压救护车增至314辆,完成348个院前急救设施建设,实现全市院前急救体系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急救呼叫满足率维持在97%以上,服务满意率维持在98%以上,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左右。全市大中小学校、地铁、火车站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实现全覆盖。

  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负压病房达1432间,开设88个发热门诊,实现发热患者就诊救治全流程闭环管理;制订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完成600人次医防融合培训,开展重症、感染等10个重大疫情防治重点专科建设,发布市、区、医疗机构、家庭四级医用防护物资储备清单,在地坛医院启动设立北京市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开工建设市疾控中心新址;研究推进在城市南部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公共卫生科技、人才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启动首发科研专项公共卫生项目,支持10个重点研究方向;首批遴选培养10名公共卫生领军人才、30名学科带头人、49名学科骨干,培养100名首席卫生监督员,招收首批定向培养公共卫生专业博士;公共卫生人才首次入选“北京学者”,10名公共卫生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入选科技新星计划。

  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本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在全国率先组建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并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建立爱国卫生五级组织体系,开展六大专项行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将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纳入文明城区(村镇)创建,14个区获得国家卫生区命名,国家卫生乡镇达37个,市级卫生街道(乡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持续推进无烟环境建设,严格落实《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吸烟人数大幅减少。

  2020年,《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发布,健康北京行动推进委员会成立,全力推进20项健康北京行动。组织开展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等常见病监测与干预,为适龄儿童提供免费防龋服务,为60岁以上老人及在校中小学生免费接种流感疫苗,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肺炎疫苗,对50余万名癌症和心脑血管等重点慢病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及干预管理,为48.7万名老年人提供脑健康体检服务。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降至94.57/10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0.4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本市献血工作取得较好发展,建成“1+3+7”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质量和采供血量均居全国城市之首。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实现全市重点职业病监测和放射卫生监测全覆盖。

  本市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加快健全涵盖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全方位保障市民健康。人口家庭服务不断完善,“单独两孩”“全面两孩”“三孩政策”陆续在京平稳落地实施。生育配套支持政策日趋完善,适时调整生育假、陪产假、育儿假等生育休假制度,创新生育服务登记一网通办、出生医学证明线上申领和“电子证照”服务,建设爱婴医院110余家、爱婴社区300余家、母婴友好医院5家,全市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100%。19个科学育儿基地、3个国家级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7个儿童早期发展优质服务中心、9个儿童健康友好社区先后建成,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不断向社区延伸。本市还在全国率先制定托育机构卫生评价标准,创建首批45家示范性托育机构,完成129家托育机构备案。妇幼健康服务持续优化,母婴安全筑基行动和生育安全全程服务实施,推进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婚姻登记、优生咨询指导“一站式”便民服务,搭建市区两级转会诊网络;在全国率先建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多元保障机制,25个病种纳入保障范围;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91.5万人,0岁至6岁儿童五类重点疾病筛查377万人次。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累计创建472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在全国率先达到医疗机构80%覆盖目标;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比例超过70%;建设2家安宁疗护指导中心、9家安宁疗护示范基地;推动19家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比例超过60%,医养结合机构达到205家,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

  与首都发展大局同频共振

  首都卫生健康系统牢牢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统筹引导核心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南部、西部、“回天”地区等资源薄弱地区转移疏解,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先后完成,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开诊运行,累计疏解核心区床位2200余张。朝阳医院东院、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口腔医院迁建、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等项目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儿童医院、安定医院、宣武医院新院区均已确定选址。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开诊运行,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等项目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首儿所通州院区开工建设,城市副中心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正在高标准推进。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三地卫生健康部门累计签署20余项公共卫生合作框架协议,累计实施40个京冀医疗卫生重点合作项目、16个京津医疗卫生合作项目,实现三地485家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和239家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三地政策协同和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显著提升;持续推进京张、京承、京唐、京廊、京保等协同发展重点医疗合作,支持河北燕达医院升级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交钥匙”援建医院项目完成主体结构施工,5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帮扶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组织16家央属、市属医院与廊坊北三县医疗机构开展帮扶合作,支持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等8家医院先后开展国际医疗试点,以公立医院国际部和优质社会办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北京市还成立国际医疗服务质控中心,加强国际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别牵头的国际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探索完善机构合作、人才培养等机制,以三里屯地区为试点,推进社区提供国际化医疗服务,国际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加强医疗科技创新,首批研究型病房研究型床位达到1700张,药企临床研究响应率达100%。2017年以来,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5项,北京市科技奖励106项,医院科技量值居全国之首。2017年以来,本市累计支持69家医疗卫生机构将233项成果和技术推广至1000余家基层单位,有力促进了医学技术进步和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

  发挥卫生健康在对外交流合作中的独特作用和首都医疗卫生资源优势,北京市积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2017年以来,累计向几内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布基纳法索等国派出6批110人次医疗队,通过对口医院合作项目在我国捐建的中几友好医院建立神经医学中心、重症医学中心等6个中心,高标准完成国务院批准的中非友好医院建设试点项目。援几内亚医疗队因在帮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联合国“南南合作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35个卫生国际合作项目,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目前,全市共有29家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持续在全球卫生健康相关标准、规范、指南制订方面提供北京标准、发出北京声音,首都卫生健康工作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