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冷热交替,身体容易“寒包火”
季节交替,常是感冒、咳嗽、哮喘的多发时节,很多人会出现“寒包火”现象。
什么是“寒包火”?
中医认为,“寒包火”即“寒包热”,多由外感风寒之邪,束缚肌表,体内蓄积火热,不能向外宣散,如同被体表的寒邪“包裹”积聚体内而出现内热表现。这种外受寒邪,内有郁热之病为“寒包热”,为肺有郁热、复感外寒所致。
“寒包火”是如何发生的?
中医认为,素体肺有郁热是“寒包火”的内在病因,外感风寒之邪,是“寒包火”的外在病因。内因多因素体阳热,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火犯肺,或过食辛辣肥甘,痰热内生所致。外因为外感风寒,感受风寒的原因很多,如夏天吹空调,运动后洗凉水澡等。
最重要的原因,眼下正值夏秋之交,季节转换,气温骤降。此时因昼夜温差大,晚上睡觉时还有点热,下半夜明显转凉,未及时盖被子,最易着凉。日间气温变化明显,中午外出时还挺热,傍晚时气温明显下降,未能及时添衣,也容易感受风寒。
如何防治“寒包火”?
1.谨慎起居。午间温度较高时,应及时减衣,以免出汗多,外出吹风着凉。晚上睡觉时,不过度使用空调,及时调整通风,避免下半夜凉风直吹着凉。
2.适度“秋冻”,以避外寒。季节转换,添加衣物不宜过快,适度寒凉刺激,有助增强机体耐寒能力。如气温骤降,还是要以保暖为主,老年人尤应注意。
3.针对性预防。容易发生“寒包火”的内热盛者,平时可用菊花、桑叶、黄芩、百合等代茶饮。容易外感风寒者,可用生姜、葱白、淡豆豉等煮水代茶饮。或经常艾灸大椎穴,以解表散寒,但不宜过灸,以免助火。如已出现“寒包火”病症,当以解表散寒,内清郁热为主。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是常用方剂,需中医辨证处方。
作者介绍:李金辉
副主任医师
大红鹰dhy登录界面 中医科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主修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专于辨证,古为今用,以中驭西,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病等心脑血管病以及肝胆脾胃病等中老年病症。
出诊地点:
门诊部二层 中医科门诊
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专家门诊)
周四全天(普通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