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字号: + - 14

一、老年医学基础研究中心

基础研究中心是在院党委和院领导的指导下设计和创建的老年病基础与转化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屏障环境实验动物房和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基础研究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00余台、配套试剂材料700余种,已搭建起实验动物学、生理与行为学、形态与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5类技术平台,确立制度流程并培训人员技能80余项,引进了NIH的生物样本,构建了十余个品系的老年病动物模型。基础研究中心将稳步推进科室建设和科技创新,持续创造价值和产出成果,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和科技竞争力提升。

研究方向:

基础研究中心开展个体、组织、细胞、分子等多个层次的老年医学基础研究,重点攻关老年运动功能障碍(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衰弱综合征、老年肌少症),具体包括①创建老年病的实验动物模型、②开展老年病发病机制和干预靶点的研究、③进行老年病治疗药物和诊疗技术的实验动物验证。

学科带头人:

于佳,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学士/理学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2015年回国工作,在大红鹰dhy登录界面先后担任老年病临床与康复研究所副所长、老年医学基础研究中心主任。于佳主任长期从事老年医学研究和老年健康管理,重点攻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理与防治。先后立项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特聘专家、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等十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人才项目。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动物模型构建、发病机制研究、管理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

1)构建了十余个品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转基因小鼠模型,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开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动物模型工具。

2)以疾病的动物和细胞模型、患者的生物样本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蛋白激酶LRRK2和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参与帕金森病、内质网蛋白VAPB和动力蛋白激活蛋白亚基p150glued参与运动神经元病、脂蛋白脂肪酶LPL和镁离子参与痴呆的病理生理基础和具体分子机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依据。

3)提出了老年病的整合管理模式和连续性医疗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老年患者的健康收益,为老年人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于佳主任曾在Nature Neuroscience(影响因子为24.884)、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影响因子为14.808)、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影响因子为14.195)、EBMO Journal(影响因子为11.598)、Ageing Research Reviews(影响因子为10.895)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20,引用次数总和超过1200,曾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老年病研究所最高级别奖励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Scientific Director Award,三项成果被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全球最大的综合服务系统F1000和国际著名期刊EMBO Journal推荐为创新发现和研究亮点。

承担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2071438)- p150glued 通过其微管结合域调控COPII介导的内质网输出在运动神经元变性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021.01-2024.12。

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7202077)- p150glued 通过调控内质网输出和谷氨酸受体分泌参与运动神经元变性死亡的机制,2020.01-2022.12。

3.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项目(编号Z181100006218045),2018.01-2020.12。

4. 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编号2017A14),2018.01-2019.12。

5. 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项目(编号201709110044),2017.12.11-2018.06.10。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81601117)-Perry syndrome相关蛋白p150glued 调控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和变性的机制,2017.01-2019.12。

7.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项目(编号2015-3-117),2016.01-2018.12。

8.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7152077)-ALS 致病基因VAPB的P56S 突变对于神经突触结构和功能的调控及其分子机制,2015.01-2017.12。

 

二、老年认知障碍诊疗中心

大红鹰dhy登录界面老年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分为精神心理一科、精神心理二科两个病区。开设记忆门诊和失眠门诊两个老年特色门诊。共有住院床位120张,是专门收治各种类型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专业科室,主要从事各种类型痴呆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评估、康复和临床研究工作。

中心成立于2003年,2006年成为海淀区智能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2009年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合作,成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大红鹰dhy登录界面实验基地。2010年成为院级老年认知障碍重点专科。2017年获选北京市医院管理局“职工科技创新工场培育团队”2018年获得“北京市属医院医学人文建设示范科室”和“北京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荣誉称号。2018年开始承担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专业发展计划重点专业(2018-2021年)“老年认知障碍”。2020年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宣武医院、天坛医院等五家单位创建“脑认知与脑健康联合体”。

本中心致力打造服务北京、面向全国,在老年认知障碍及其并发症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及基础研究方面有专长和特色的老年亚专科。该中心经过多年的医疗科研实践,在临床医疗、科研教学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临床医疗特色显著,针对老年认知障碍系列疾病,中心在国际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结合传统祖国医学精粹,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药物联合非药物治疗、全人管理、多学科整合的专业医疗特色。中心开展的非药物治疗工作处处体现医学人文关怀,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计算机辅助的认知康复训练、音乐治疗、园艺治疗等手段,改善痴呆病人的认知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疗效显著,获得同行和患者家属认可。

重点研究方向: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标记;阿尔茨海默病等相关神经变性病的发病机制;老年认知障碍神经病理学;痴呆患者基因学家系研究;脑功能核磁共振研究;认知和精神康复技术研发和推广;痴呆长期随访队列的危险和预后因素研究等。

    学科现有团队成员57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博士学位3人。医院内多学科支持团队有中医、影像、研究所、药物、营养、康复等;多名医务人员曾赴国外接受老年认知障碍专业培训、学术访问或交流。本团队成员承担国家级、市级、局级课题多项,在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在多个学术团体担任职务。

学科带头人:

    吕继辉,女,1975年生,1997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后于首都医科大学获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曾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附属Bankstown-Lidcombe医院、美国John-Hopkins医院接受职业培训。主任医师,精神心理二科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百层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认知障碍,承担国家级、市局级科研项目8项,国际和国内合作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文章16篇。参编中英文专著和译著共11部。担任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临床保健杂志编委以及JGPN,BMJ open等多部学术刊物审稿人,JAD杂志助理编辑。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康复学组副主任委员等。曾获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人文医生”、北京医师协会主办“第六届北京优秀医师奖”、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称号。

承担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1.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音乐治疗对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首发2020-2-2191]

2.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专业发展计划重点专业:老年认知障碍[ZYLX201834]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网络咨询的手机APP自我健康管理模式预防痴呆的实施性研究[YS2017YFGH001141](纵向课题分中心)

4.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身心运动(太极)对早期痴呆患者的疗效研究[Z151100004015023]

5. 老年认知障碍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痴呆疾病经济负担调查[2014LNRZ01]

6.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音乐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和精神症状的作用[Z131107002213054]

7.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多因素评估和多学科干预防治老年住院患者谵妄的研究[2009-3160]

8.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研究[2004-1-130]

9. 国家计生委863计划中国人类遗传咨询项目:北京地区汉族晚发性Alzheimer疾病遗传库的建立(横向合作项目)

10. 北京市卫计委推广项目:计算机辅助认知评估与训练系统在认知障碍患者中的推广应用(横向合作项目)

11. 脑与认知功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老年痴呆病人血、尿甲醛浓度与痴呆相关性检测分析(横向合作项目)

12.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与干预研究(横向合作项目)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动态变化机制及应用(横向合作项目)

14.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肠道微生物对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斑形成的效应研究(横向合作项目)

15.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重点专项:高能红光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和脑功能的影响(横向合作项目)

16. 北京市博士后扶持基金:轴突病变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横向合作项目)

17. 老年认知障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痴呆疾病经济负担调查(横向合作项目)

18.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中国认知障碍与老化(China COAST)研究(横向合作项目)

    张守字,主任医师,大红鹰dhy登录界面精神心理一科主任,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认知障碍及相关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全国“忆路同行”痴呆关爱联盟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抗衰老研究分会常委。从事神经内科专业及老年病学专业30余年。专业特长为各种类型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变性、帕金森病性痴呆等)、睡眠障碍、焦虑及抑郁等疾病的诊治。在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研究、临床诊治及照料管理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目前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基于脑认知网络构建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多靶点r-TMS治疗AD效果机制研究》课题一项,曾连续多年主持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院外重点课题项目,参与国自然项目及市局级科研项目多个,在痴呆发病机制研究、基因学研究、生物标记物诊断研究以及经颅磁刺激治疗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2篇,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SCI论文5篇;参与专著编写多部。曾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附属医院做访问学者;热衷于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科普宣传工作,多次在健康报、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等报纸上发表科普文章;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有个人认证订阅号,名称为“忆路同行老年痴呆诊疗”,保持持续不断更新内容。曾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有关老年痴呆的宣传节目录制。

承担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项目,62177004,《基于脑认知网络构建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多靶点r-TMS治疗AD效果机制研究》, 2022年01至2025年12。

2. 国家重大慢病专项,2018YFC1314203,建立不同类型认知障碍的认知筛查界限指标,2018-12至2021-06(横向合作项目)。

3. 大红鹰dhy登录界面老年医学科研专项,2018bjlnyy,免疫磁减量(IMR)技术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浆生物标记物Aβ42和tau蛋白的对照研究,2018-12至2021-11。

4. 北京市科技计划脑科学研究项目,Z171100000117006,基于社区的老年认知障碍分层多维预警与综合干预技术研究(横向合作项目)。

5.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CNLYB1315,高血压诱导血管性痴呆患者体内慢性炎症分析,2012-01至2017-12,(横向合作项目)。

6. 中国健康促进基因会项目,CNJKYW3225,评价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2016-11至2018(横向合作项目)。

7. 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hiCTR-IPR-15007499,参枝苓口服液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心气不足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2016-6至2018-6(横向合作项目)。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1108,遗忘型轻度认知损伤与老年性痴呆内隐与外显记忆的神经环路机制—结合任务与静息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2013/01-2016/12(横向合作项目)。

三、康复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是我院多学科协作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多学科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康复诊疗理念。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康复医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中西医结合、专业相对全面的康复学科,开展了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老年康复、疼痛康复、呼吸康复、重症康复等亚专业。

康复医学科由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中医针灸推拿专业、康复护理专业等人员组成,康复医学科拥有比较完备的康复评定与治疗设施,目前有病床50余张,收治各类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年均门诊量5000余人次,年均出院患者700余人次。疼痛治疗范围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骨关节炎、网球肘、肩周炎、肌筋膜炎、带状疱疹等,涵盖肌肉骨骼疼痛、神经性疼痛、创伤后疼痛等疾病。开展的疼痛治疗技术包括中频电疗、干扰电、各种高频治疗、体外冲击波等物理因子疗法;中医传统治疗,如针灸、推拿治疗、拔罐、艾灸等,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等微创介入治疗,以及运动医疗技术等。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团队合作的康复诊疗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各种超声引导下微创治疗60余例次/周。

重点研究方向:

1. 老年康复:涉及老年衰弱、摄食-吞咽障碍、跌倒、认知功能障碍、卧床不起等老年综合症的康复。

2. 神经康复: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碍的康复。

3. 疼痛康复:各种原因导致的疼痛(癌性疼痛除外)。

四、神经血管介入中心

大红鹰dhy登录界面神经血管介入中心成立于2021年3月,至今已打造成一支以张志勇主任为学科带头人的高水平、学科特色鲜明的老年神经血管介入团队,形成了多学科联合诊治、规范化全程管理、一体化综合救治的老年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模式,极大地减轻了老年患者的痛苦,也从根本上顺应了整合医学学科发展的理念。目前,中心年手术量在600台左右,四级治疗性复杂手术约200台/年,可熟练开展神经血管介入相关的全部项目,包括:脑脊髓血管造影;头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急性脑动脉闭塞动脉溶栓及取栓术;慢性脑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隔绝术;脑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栓塞术;急性视网膜动脉/眼动脉阻塞动脉内溶栓术;颅内静脉窦狭窄或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经桡动脉或肱动脉脑血管内诊疗;肾动脉等外周动脉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多项高难度手术,开创了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新局面。

重点研究方向:

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手术及围手术期的全面管理;

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对照研究;

脑血管介入新材料的临床应用研究;

脑小血管病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各种神经系统疑难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学科带头人:

张志勇,男,1981年出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大红鹰dhy登录界面神经血管介入中心主任兼神经内科副主任。在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工作10余年,累计完成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5000余例,技术成功率100%,挽救数以千计的危急重症脑卒中患者。曾在日本、澳大利亚知名神经疾病中心学习深造,并获部属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医生”;海淀区“优秀医师”等荣誉。于2020.11人才引进至大红鹰dhy登录界面神经内科,并组建大红鹰dhy登录界面神经血管介入中心。科研方面: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8篇(影响因子累计近30分),编写专著2部;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级及地市级学术课题。

学会兼职:

1.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评审专家

2. 中国卒中学会卒中综合培训专家

3.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4. 北京市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5.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6.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7.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8. 中国老年医学会院校教育分会第一届卒中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

9. 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10. 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脑小血管病学组,委员

11. 北京市神经内科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12.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青年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3.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

14.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杂志审稿专家

15.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杂志审稿专家

承担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姜黄素(PPARγ天然激活剂)纳米乳粒和载PPARγ基因支架的应用防治颈动脉支架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2.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与成果推广基金项目:多模态MR指导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介入开通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3. 中国中医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药干预椎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研究;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神经炎症失调的抑郁症治疗新靶标星型胶质细胞缝隙连接功能的确证和创新药物发现;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的早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感觉运动环路神经机制研究;

6.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分层及他汀类药物选用;

五、心内科

大红鹰dhy登录界面心内科是医院重点科室,现有床位30张,重症抢救监护室一间。现有医护人员3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2人,康复医师2人,护理人员18人。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血管内超声 (IVUS)、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设备、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设备、心内电生理多导仪、心律失常三维标测及消融设备、床旁掌上超声、血液超滤机、除颤起搏器及心脏康复设备(无创主动脉脉搏分析、心肺运动仪、体外反搏治疗仪、智能运动康复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等)以及先进的静脉输夜设备为病人提供了很好的硬件设备。

诊疗范围:

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在老年及高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危重病人的救治和心脏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特色检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缓慢型心律失常临时和永久性起博器植入术,快速型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等。在老年、复杂高危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秉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真心诚意全心服务,安心舒心放心治疗”的服务理念,以创建国内一流的老年心脏介入中心为目标,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人性化的管理和整洁优雅的环境,竭诚为每一位患者服务。

学科带头人:

王健,男,1970年出生,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主诊医师(医疗团队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组部第1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委组织部专家联谊会会员。韩国峨山医院心脏中心访问学者,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访问学者。亚太介入高峰论坛(TCTAP,韩国)主席团成员。卫生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起搏器植入治疗独立术者。擅长复杂高危冠心病及复杂心律失常疾病的介入治疗。

主要从事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和临床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每年独立完成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1000余例(擅长复杂高危冠心病的介入治疗,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超过90%),急诊PCI160余例,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100余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30余例)。为国内少数每年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例数过千例的专家之一。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006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是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完成人。入选2014-2017年度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入选2019-2021年度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2020年12月获第一届“白求恩精神践行者——心内科优秀医师”荣誉称号。发表论文110余篇,参编著作10余部。

承担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肺静脉前庭电生理特性和组织学特性相关性研究(30571626)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心房颤动维持的肺静脉-左心房折返机制研究(30500202)

3.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梗死相关动脉灌注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改善心肌灌注和减少出血并发症的研究(2009-2075)

4.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青海合作课题):中度高原环境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血再灌注后非梗死相关动脉连接蛋白43的抑制用(2019-ZJ-929)

5. 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2019/01-2021/12.

6. 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2013-3-009)

7.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科研合作基金:连接蛋白43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 梗死再灌注后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中的作用以及ACEI的干预作用(13JL44)